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目前在城市居民中占首要位置,而在乡村也上升到了第2位。如果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前就能被发现,从而得到及早的医治,就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有用率,降0患者病死率。由于肿瘤早期对人身体危害较小,机体对其的反应不甚敏感,这就给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肿瘤的早期诊断还依赖于健康体检,对在健康体检体检或有轻微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这是肿瘤早期诊断的关键所在。目前对肿瘤的早期诊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康体检
所谓的健康体检,是指在疾病没有临床症状之前进行的体格检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体检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怎样进行体检,需要进行哪些医学检查,目前还有许多人不明白,一般情况下,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乳腺自我检查:一般情况下每月进行1次仔细的自我检查。在平时洗澡、更衣时也应多加关注。
2、乳腺体检:一般在40岁以前,平时多加注意,可每3~4年到医院检查快速,而50岁以后要每年进行1次。
3、乳腺x线摄影:在40岁以前应尽量做1次基础摄影检查,而50岁以后要每年进行1次。
4、胸部x线检查:在平时,若有夜间咳嗽或胸部不适时,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在40岁以后,特别是吸烟者,应每年检查1次。
5、直肠指检:40岁以前每3年检查1次,40岁以后每年1次。
6、大便隐血试验:50岁以上者每年1次。
7、宫颈刮片xibao学检查:20岁以上已婚妇女或有性行为的女性,每年1次,2次阴性后每2年1次。
二、住院体检
(一)病史
病史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疾病只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都会为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肿瘤患者也不例外。在就诊患者中,只要认真询问病史,并引导患者向有关疾病方面思考,并说明亲身感受,往往可以捕捉到肿瘤早期的相关信息。一般肿瘤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常涉及以下几个重要症状。
1、疼痛:疼痛时肿瘤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但肿瘤的早期一般不出现疼痛症状,当肿瘤压迫邻近神经、或神经干发生肿瘤、或肿瘤引起空腔脏器如胃肠道、泌尿系统、胆管等梗阻时,可引起疼痛。
2、肿块:发生在体表的肿瘤,如舌、面部、颈部、乳腺、四肢等处,患者往往较早发现微痛性肿块,但发生在深部组织的肿瘤往往在健康体检时才能被注意到。有的甚至以此为主诉就诊。
3、溃疡:发生在体表的皮肤、黏膜处的恶性肿瘤,可较早地见到溃疡面,而发生在体腔如胃、食管、结肠、直肠、喉、肺、宫颈、阴道等处的恶性肿瘤的溃疡,往往是以主诉出血或异常分泌物时而引起注意。
4、出血及分泌物异常:发生在体表组织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中的恶性肿瘤,由于瘤体组织发生溃疡或合并感染,往往会发生出血或有异常分泌物流出,如鼻咽癌者常以鼻出血为初次症状,宫颈癌常以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而阴道癌大多有阴道排出异常的分泌物,如水样、血性及恶臭味分泌物。
5、其他:如发热,许多恶性肿瘤以不明原因的发热为主诉,如恶性淋巴瘤等;咳嗽、咯血为肺癌的常见症状;黄疸为胰腺、胆管,甚至肝癌常出现的症状;消瘦、乏力、贫血也常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肿瘤的常用手段,常作为特殊检查前客服初步诊断依据。
1、望诊:对于体表的肿瘤,如皮肤、黏膜以及头、颈、面部、口腔等处的肿瘤,常通过望诊作出初步诊断。另外如黄疸、消瘦、静脉怒张、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可以作为某些肿瘤的主要症状。
2、问诊:某些肿瘤由于发生溃烂、感染等,其分泌物常有异臭味,可通过与外界的通道将异臭味带到体表,如口腔、阴道等。
3、触诊:对于体表以及深部组织较大的肿瘤,常可通过触诊获得初步诊断,体表的淋巴结是否肿大也是触诊的主要检查项目。
4、叩诊:叩诊主要用于肿瘤引起的积液的检查,如胸腔积液、腹水等。
5、听诊:某些血管丰富的肿瘤(如状腺、骨肉瘤、肝癌等),常可听到振颤性或响亮的血管杂音。
三、诊断
诊断又称DNA诊断,是一个新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通过直接探查存在状态及功能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差异显示酶酶谱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以及DNA序列测定、差异显示等技术。这些技术与芯片技术相结合,可用于肿瘤易患的检测,肿瘤的分类,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诊断、预后监测,并为肿瘤个体化和预见性医治提供依据。
肿瘤的诊断目前主要集中在肿瘤转移标志物、肿瘤抗药、突变的癌、肿瘤相关的病毒等几个方面。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其标志进行诊断,一般情况下,遗传性标志主要用来诊断白血病、淋巴瘤、胃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肺癌、胰腺癌、肾癌、脑癌、神经母xibao瘤等。病毒性标志主要用于诊断宫颈癌、肝癌、鼻咽癌等。组织性标志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肝癌、状腺癌等。肿瘤性标志主要用于诊断肺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肺鳞癌、头颈部癌等。
四、量子共振检测
量子共振检测是利用量子共振技术捕捉到通过人体体液传导到体表,反映人体各脏器正常生理活动的微弱信号,即电磁波图形,先将这些正常和异常活动的电磁波图形建立成某个基本频率样本,在进行分类编码和建立数据库系统,通过与被检测人的信息进行对比后的出结论的一种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对人体疾病在解剖结构尚未发生变化之前(既有几个癌xibao)即可早期预报提示病灶存在的可能性。据有关文献报道,量子共振检测肿瘤的准确率超过90%,可以准检测到有无肿瘤、肿瘤的性质、部位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的功能来判断人体是否有肿瘤发生。在肿瘤的生长、恶变过程中也可捕捉到相关的信息。该项技术由于检测方便、迅速、经济,尤其适应于健康体检,当人体在量子检查时出现功能明显下降,并提示肿瘤存在时,应结合临床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常可早期发现肿瘤的存在。
五、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组织或xibao新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临床中常用的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有以下几种。
1、癌胚抗原(CEA):是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主要用于大肠癌、乳腺癌及肺癌等的临床辅助诊断,其上限值为2.5μg/L,持续5周有诊断意义。
2、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肝癌早期诊断,一般认为血清AFP值>500μg/L持续4周或在200~500μg/L持续5周有诊断意义。
3、癌抗原15-3(CA15-3):主要是乳腺癌的标志,正常人血清上限值为3万U/L。
4、癌抗原19-9(CA19-9):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标志,其上限值为3万U/L。
5、癌抗原125(CA125):是卵巢癌的诊断标志,其上限值为35U/ml。
6、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诊断前列腺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其上限值为2.5μg/L。
7、组织多肽抗原(TPA):是一个增值分化标志,主要在消化道肿瘤、乳腺癌、泌尿系统肿瘤及呼吸道肿瘤中升高,敏感性较高。血清中的TPA的上限值为185U/L。
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主要用于绒毛膜癌的诊断和医治效果的监测。
9、其他:如碱性磷酸酶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同工酶(GGTⅡ)岩藻糖苷酶(AFU)主要用于肝癌的诊断。
六、x线检查
1、胸部X线检查:主要用于肺、横膈、纵膈等胸部肿瘤的诊断。胸骨、肋骨及胸廓的恶性肿瘤可引起骨骼变形、破坏,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侵及周围软组织时,可形成软组织肿块,以上可通过胸部X线进行诊断。
2、泌尿系统X线检查:主要是通过造影发现的组织改变进行诊断,如肾盂造影可见肾盂的组织改变;膀胱造影可见到膀胱内单发或多发不规则充盈缺损;输尿管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局部狭窄,甚至梗阻。另外,肾阴影增大、肾实质内的钙化、斑点状高密度阴影,都是肾肿瘤的诊断依据。
3、消化系统X线检查:主要是通过口服钡剂后,观察胃肠道的充盈、缺损、梗阻、龛影等情况,借此判断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大小等情况。
4、骨骼系统的X线检查:主要用于骨肿瘤的鉴别诊断。骨肿瘤时,X线片可见骨小梁模糊、消失,骨皮质变薄直至消失,皮质可呈虫蚀状破坏,当肿瘤穿破皮质后,常在软组织中引起密度增大的肿块阴影,有时可见到病理性骨折。另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也有助于骨骼肿瘤的诊断。
5、椎管内肿瘤的X线检查:当椎管内发生肿瘤时,X线片常显示椎管扩大、变形、椎弓根可变形或破坏,当肿瘤通过椎间孔向外生长时,可见横突肋骨受压或破坏,当肿瘤位于骨髓内时,常可见一段脊髓呈梭形膨大,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
6、乳腺X线摄影:数字乳腺摄影以及电子计算机图形想处理技术对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殊性较高,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能够发现细微钙化灶,明确肿瘤的性质,还能分析病变周围情况,确定侵润与发展范围,对于提高诊断率大有帮助。
七、CT检查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可显示组织器官的断面图像,直接观察到普通X线无法显示的身体内部组织结构和病变,特别是头颅和中枢神经系统,如眼、耳、鼻、喉、颅内等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形态、数目等,且分辨率高,因此对这些部位肿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对于椎骨内肿瘤往往需要非离子型造影后才能在CT扫描中显示清楚。对于肝、胰腺癌肿CT扫描的缺确诊率在90%左右。肾肿瘤早CT扫描中可区别肾囊肿和实质性肿块。当较大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时,则可确诊为恶性肿瘤。腹膜后肿瘤在CT扫描时可显示肿瘤及周围组织,并可鉴别肿瘤为囊性或实质性。
应用造影剂,可使用肿瘤在CT扫描时得到强化,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在短时间内可依次使动脉、静脉血管和软组织密度增大,从而显示肿瘤及其他病变组织的 血管供应和病理血管。口服造影剂可进行肝、胆、脾、胃、肠扫描,口服碘泛酸造影剂后CT扫描可显示胆囊病变。结肠肿瘤也可通过造影剂灌肠后进行扫描。
三维成像技术可使CT对肿瘤的定位性更清楚。定位更确切,更有力于肿瘤边界及毗邻的区分。三维成像技术不但能观察组织器官内肿瘤的三维图像,而且能显示肿瘤各个截面的内部结构和肿瘤的液化、坏死情况。
CT引导下针吸活检,可将CT扫描中发现的较小病灶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取出病灶组织进行活检,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八、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继CT之后发展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其对比度、分辨度、分辨率优于CT。MRI的特征是能区别实质性肿块和血管,无电离辐射,除显示横断面外,还能显示冠面和矢面可以多平面直接成像。对软组织显示比CT清晰,对靠近骨骼的病变无需造影剂就能清晰的显示。因此MRI可用于身体各系统的检测,并可直观地反映病变的范围、侵犯周围组织结构情况,对肿瘤的定性、定位和手术方案的制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MRI也可通过造影剂增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的MRI信号差别,提高图像信噪比,缩短检查时间。也可以通过MR血管造影、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灌注成像、MR波谱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高MRI对肿瘤早期诊断的好转率。
九、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通常指放射性药物显像和放射显像。
放射性药物显像是指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一定时间后,放射性药物选择性浓集于某一器官或肿瘤部位,然后用显像设备(γ照相机或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在体外根据放射性浓集于病变部位的强度,判断有无病变。放射性浓集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为“热区”显像,反之为“冷区”显像。在颅内肿瘤时,由于血-脑脊液屏障被肿瘤破坏,放射性药物有80%以上呈“热区”显像。同样方法在骨肿瘤及骨转移性肿瘤,肝肿瘤和状腺、状膀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肾以及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放射性显像(RⅡ)是将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抗体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注入人体内,随血液到达肿瘤处,并与肿瘤xibao的相关抗原结合,是肿瘤局部放射性浓聚超过正常组织,然后通过体外显像技术获得肿瘤的阳性显像图。RⅡ是综合了学、核医学、蛋白质化学、肿瘤学和影像诊断学等新兴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认为该项技术在骨肉瘤、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诊断中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