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扎实推进的工程。这个工程很大,很宏伟,也很艰巨。将目标变为现实,必须通过艰苦实在的工作和努力。十六大报告明确强调:“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用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对十六大的学习,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坚持并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立足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良好生产力和良好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应立足实际,按照良好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认真实施新的“三步走”战略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改革这条必经之路过去20多年的小康建设,是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进行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小康。面向未来,推进小康建设,同样要走改革之路。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从本质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健康的发展,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的发展。现在外上衡量一个的发展水平,已经不是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越来越突出社会、人文方面的要求。联合国已经使用人文发展指数来评估各国的发展状况。小康社会绝不是一个单打一的社会,而是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论述了人的发展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地域辽阔,人文、地理、历史、现状等各方面的条件很不一样。因此,各个地区发展的速度、成效也会不一样。小康社会,就像其他任何社会一样,发展也是不可能有用平衡的。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好,速度快,实现现代化就可以更快一点,更早一点。
目前,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已经提出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如杭州市就提出2005年以前市区实现现代化、2010年以前(包括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部和西部地区,条件差,困难多,客观上小康社会的水准会0一点,进入现代化的时间会慢一点。针对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这一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很的非均衡促进整体的均衡。积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能逐步趋于平衡。
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十六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的小康水准提高了,才能说的小康水准也提高了。今后怎么提高农村和农民的小康水准,就成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较慢,这已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问题。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继续认真地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要认真研究农村小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措施。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发展新的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经济化的进程中逐步推进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不是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外竞争的社会。随着WTO的加入,经济已经与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将要遇到外竞争的强大压力,受到外经济规则的更多约束。但同时,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外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十六大所倡导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很参与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
总之,建设小康社会,推出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良好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