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日前发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统计信息主任饶克勤。饶克勤说,根据2006年卫生统计资料汇总分析和财务决算分析,我国卫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良好变化。
医药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
1。门诊病人医疗费用涨幅显着下降,住院医疗费用初次出现负增长。
数据:2006年,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94。8元,比上年增加1。8元(未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下同),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3383。5元,比上年减少39元,其中医院为4518。9元,减少26。7元;社区卫生服务为2645。4元,减少262。0元;乡镇卫生院为761。1元,增加30。6元。
数据: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例较2002年增长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增长4。8个百分点,医院财政补助比例也有所增长,扭转了下滑的局面。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的筹资压力,人均医疗费用开始降0。
数据:2006年,2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定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目录,有1。48万家医院(占77%)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1。19万家医院(占62%)实行医疗费用一日清单制。有4198家医院(占22%)实行单病种(5种以上)限价收费,也有用地抑制了过度医疗、乱收费行为。242个城市的5791家医院参与辅助诊断检查互认制(一单通),8650家医院采取限用抗生素措施,避免患者不必要检查、重复检查、滥用抗生素等现象,有用地降0了医疗服务费用。
统计分析:2006年人均门诊费用上涨1。9%,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1%,大大0于前4年涨幅(2002年至2005年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平均增长分别为8。0%、9。8%)。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小的一年。
2。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下降。
数据: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02年的58。3%下降到2006年的53。2%,住院病人由2002年的44。0%下降到2006年的42。2%,分别下降了5。1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门诊病人药费比重高于住院病人,但药费比重下降较住院病人更明显。
统计分析:2006年,204个地级市实行网上药品招标采购,招标采购合同金额达499亿元。医院药品加成率由2003年的38。9%下降到2006年的25。8%。
医疗服务工作量增加 服务效率提高
1。门诊人次和入院人数增加。
数据:2006年,医疗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下同)诊疗人次共达24。5亿人次,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2004年开始增加,2006年较上年增加1。4亿人次,增长6。1%。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在持续10年减少后初次增加,较2005年增加2200万人次。
2。医疗服务效率提高。
数据:2006年,医院客服人均每日担负5。6个诊疗人次、1。7个住院床日;社区卫生服务客服人均每日担负12。8个诊疗人次和0。8个住院床日;乡镇卫生院客服人均每日担负7。1个诊疗人次、0。6个住院床日。医院病床使用率达72。4%,社区卫生服务58。1%,乡镇卫生院39。4%。
统计分析:2006年与2003年比较,医院、乡镇卫生院客服日均门诊量分别增加0。6人次、0。4人次;社区卫生服务客服人均门诊工作量由于新增机构较多而出现波动。从2002年起,三类医疗机构客服担负的住院工作量增加。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社区卫生服务有所下降。
饶克勤认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助增加,推进新农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取得实效等因素,促成了上述变化。这些变化是在卫生体制机制没有大的改变的条件下,医疗系统加强管理、深挖潜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Page]饶克勤同时指出,卫生发展的一些长期矛盾仍未得到有用解决,如政府财政投入与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仍不合理,公益性质薄弱,医疗保健体制不健全等,必须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有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